造境.自然–陳九熹 生態工筆創作理念
「台灣」滋養我們的這塊土地,在早年歲月中走出戶外就能見到許多花花草草,森林中蟲鳴鳥叫,海洋萬物豐富多元,生態就在我們的身旁觸手可及,一切是那麼的自然美好,但近年的過度開發與物慾貪婪,讓生態系已瀕臨崩解邊緣,看這母親大地傷痕滿身不復以往,卻只能將那往年的美好深藏在記憶深處,所謂四季翻飛鳥穿梭,歲月流金情無盡,筆者透過這微薄的己身之力,以「生態藝術」與現代工筆相結合,經過實地觀察取景的田野調查,藉由「寫生造境」的自我醒悟階段,附加自我的藝術思想、造型觀念且透過傳統中國文人思維組構「造境」,將台灣生態的多樣性用繪畫方式記錄呈現,盼能喚起大眾對於台灣的美好記憶,尊重自然重拾以往的流金歲月。
筆者學習工筆畫由1998年至今,從文化大學時期的自行摸索加上嶺南派大師歐豪年老師與大風堂門人孫家勤老師的入門指導方能對工筆畫稍有認識,畢業當完兵後曾經一度荒廢離開藝術圈,盲目的投入寵物行業直到2009年發生金融風暴,瞬間一夕塗地茫然失業頓時找不到人生目標,迷失方向時所幸有家人的包容與鼓勵讓我重新拾回畫筆,或許是老天的眷顧有機會正式進入舞鶴堂畫室,師從張克齊老師學習淵源正統的工筆畫技法。張克齊師從金勤伯老師與喻仲林老師,金勤伯師承伯父金城與清朝宮廷畫家俞明,以及陳師曾、齊白石、金章,學習宋元明清以降的花鳥、人物傳統畫法並大量臨摹古畫,渡臺後先後任教師大、文大與藝專等美術系所,為台灣畫壇注入正統院體工筆引響甚鉅,而這一脈相承的工筆畫沿襲也讓筆者獲得最正確的工筆技法及觀念,從基礎開始紮根學習,爾後經過老師鼓勵再進入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攻讀研究所,從事工筆畫創作由零到現在的小有所成,老師一路的栽培與無私傳授及教導點滴已無法細數,此恩惠也只能以繼續傳承工筆畫志業方能報答,從事藝術工作一路的辛苦與困難之處,或許只有同樣從事純藝術創作的夥伴方能體會。
筆者幼年生活在隨時與自然接觸的環境,老家的四合院前方是自然溪流,後面是竹林淺山,中央研究院的實驗農田是我的觀察寶庫,在這遠離城市與人們喧囂的環境是我熱愛自然的原點,喜歡走進原野時的輕鬆自在,在河邊垂釣聆聽著流水聲,走進山裡享受鳥語花香,但隨著時間改變與政治力介入及經濟開發,許多台灣原始環境破壞日趨加劇,個人力量微薄自認或許能為台灣自然環境留下圖像紀錄。而生態工筆作品的創作動念始於2012與台灣生態水彩畫家楊恩生老師前往宜蘭福山植物園拍攝藍腹鷴,閒暇時刻楊老師問到筆者平日的創作方式,並提出他對於工筆創作的觀點,點出傳統工筆畫題材的優點及可以改良的地方,包括筆者已經在進行中的台灣野生蘭工筆創作,建議可以由原生蘭與台灣特有種鳥類搭配組合,還提及目前尚無工筆畫家以27種特有種鳥類系列發表作品,或許藉由生態藝術與工筆的結合能成為不錯的發展方向,這幾句話深印於腦海中,之後陸續嘗試幾幅畫作之後得到不錯的效果,因而深入特有種系列工筆創作,並加入許多新材料結合得到與之前完全迥異的畫風。
深入生態主題後發現傳統工筆畫的繪畫樣式及構圖,的確是少有人研究探討畫面的空間及景物構成組合是否符合自然,早期受文人畫抒發情境的影響,工筆繪畫中的景物搭配多是隨興或是富貴吉祥話語取向,所畫的鳥類及走獸植物綜合搭配,畫面或許完美但完全與現有環境失去連結,宋代花鳥工筆極盛期具備的寫生考據精神付之闕如,所以這不加思索的搭配法,至今也少有人探討對錯與否,讓大眾對工筆的認知總是沿襲傳統而少有新意的,然而現今科學教育普及,參加畫展時曾遇到經常閱覽探索頻道或生態書籍的參觀者提出相關疑問,所以若不下功夫深入題材的研究,的確難以自信的予以答問,這樣如何能說服觀畫的人並引起共鳴感動。而在研究後確實發現許多工筆畫題材與生態上的奇怪組合,舉例說明例如松鶴延年圖,圖中常把鶴畫站在樹上及樹林中,鶴的原始生活環境是棲息於開闊平原、沼澤、湖泊等河岸沼澤地帶,鶴的腳趾不能與前三指對握而不具有抓握能力,因此不能停棲於樹上,再加上鶴的起飛及降落需要長距離的奔跑及空間,所以於松樹茂密的枝葉之中是很難停棲的,其次丹頂鶴的三級飛羽形長彎曲成弓狀,兩翼摺疊時,覆於整個短尾上面,常被人誤認為是尾羽,因此畫出黑色的尾羽根本是沒實際觀察丹頂鶴的作為。又例如常見的永浴愛河圖常出現季節錯亂問題,公鴛鴦在非繁殖期一般是在4月底時部分身體會起變化,通常是單身公鴛鴦先變臉,先是脫掉帆羽,接著頭變灰白,最後變得和母鴛鴦一樣,只剩暗紅喙部可與母鴛鴦區別,到9月中左右開是換羽,繁殖羽是9月下至隔年4月這時也才是大家常描繪的鴛鴦型態,所以傳統畫家常描繪出季節錯亂的荷花鴛鴦圖,其次作品中常畫出成對鴛鴦形影不離,而在拜訪雪霸國家公園武陵自然教育中心後得知的真實情況卻是令人驚訝,鴛鴦其實是季節性夫妻,交配後公鴛鴦就完成階段性任務離開母鴛鴦,再度追求新伴侶,孵卵育雛皆是單親母鴛鴦的任務。總結這兩例常見傳統國畫題材已經是有許多不符合現代科學的疑義,這也顯現思考題材搭配的問題及季節與環境搭配,生存環境海拔高低的分布,繪畫主題體型大小比例……等或許是不錯的研究發展方向,所以筆者利用生態藝術研究方法先作為構圖的參考依據,在這之後則是以東方文人造境思維為主調,且不因為遷就生態藝術法則而失去傳統工筆趣味,設計出不會侷限羈絆住構圖的組構方式,讓工筆與生態藝術兩者相輔相存為當前的創作方式。
目前創作方向大部分以台灣動植物為主,因為台灣不管在動物或植物方面的生物多樣性,都是世界其他地方少有,台灣的森林景觀多變,海拔由0-3000千以上更造就不同地理的植被樣貌,由於高山林立,高度的落差造成了溫差,因此形成複雜的氣候:亞寒帶、溫帶、亞熱帶及熱帶,等不同的氣候類型。台灣又可分為不同型態的植被生態系:高山凍原、高山草原、針葉林、針闊葉混合林、溫帶闊葉林、亞熱帶闊葉林、熱帶季風林及海岸林、平地草原、沙丘濕地等不同生態系景觀,而這些環境中由低到高皆有特有種鳥類、哺乳類及特有種植物分布,所以創作的主題盡量搭配特有種植物或是特有亞種植物來做一個台灣特色表達,讓觀畫者多了解台灣物種,也呼應一個沒有了這些自然棲地環境就不存在這些物種的生態關懷議題,創作上謹守生態倫理規範並依照「生態藝術」(Eco-art,Ecological Art)–以藝術表現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之定義完成主題收集與組構並注入文人造境思維與現代工筆相結合,創作過程中使用傳統工筆技法並利用不同基底材質,表現出雲霧、下雨、濕度、晨昏、苔蘚……等不同環境,並加入不同媒材如膠彩的土繪具與岩繪具、及西方的專家級水性顏料、壓克力顏料、打底劑、扇形筆、刮擦筆、噴槍的使用,綜合發揮不同媒材的特性並互相結合,產生不同於傳統工筆的顏色基底呈現。
多年的野外取材經驗,發現大自然景色多變轉換快速,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氣、早晨與黃昏之下即使在同一個地方,皆有不一樣的感受與顏色變化,怎樣具體表現出這自然多變為首要任務,而在構圖中加入台灣高濕度的雲霧與空氣還有海拔高低落差不同的景色變化,台灣的苔蘚蕨類及附生植物,這些都是與傳統工筆較少的組合方式,所以現階段自我研究課題是現代工筆創作能否尋找出更符合時代的方法,落實寫生精神並結合生態藝術造境,創作出新的生態工筆意境呈現台灣多變的景觀,以現代工筆綜合技法描繪台灣的生物多樣性,為自己帶來新的繪畫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