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羽生風(藍腹鷴.紅果野牡丹)-90x90cm-2021

 

 

 

竹林錦羽- HxW: 90x150cm- 2016

媒材:水墨、岩繪具、土繪具、雲肌麻紙

生態介紹:藍腹鷳(Lophura swinhoii)棲息在海拔2000公尺以下中低海拔的闊葉林或混生林中,以植物的果實、種子為食,也吃一些無脊椎動物,繁殖期在每年的4月-6月間。1862年鳥類學家斯文豪(Robert Swinhoe),獲得當地獵人帶回的藍色羽毛部分,因為天氣炎熱怕屍體腐爛,沒帶回完整的個體,猜測可能是一種新發現的大型雉類,當地人稱它為「Wa-koe」(即華雞的閩南語發音)。同年的12月獵人捕獲活體的雄鳥,這隻鳥的羽毛光鮮完整,斯文豪將雄鳥輾轉香港、印度送回了倫敦,隨後又陸續捕獲了一些活體送回英國。他在寄給《Ibis》(英國鳥類家學會的會刊)的多封信中記述了藍腹鷳在籠養狀況下的繁殖和換羽等行為,這是藍腹鷳的生物學和飼養研究中最早的資料。鳥類畫家約翰·古爾德(John Gould)根據這些標本發表為新種,為了紀念對藍腹鷳發現的貢獻,這種鳥以斯文豪來命名,即Lophura swinhoii(Swinhoe’s Pheasant)。

2014年第一次靠著鳥類書籍訊息,得知台灣最易觀察點為大雪山林道23.5公里處,隨與友人同行等待出沒拍照,約下午2點左右先是母鳥靜悄悄由闊針葉混合林邊坡走下,像是在巡邏式的確認沒有危險後開始啼叫,不久華麗的公鳥現身就像皇帝出巡威嚴十足,公鳥展翅的跳求偶舞花俏具有張力,讓人感到自然的奧妙,同時記錄周遭森林植被以方便構圖組合,隔年另外進入福山植物園記錄低海拔族群。

黃花鶴頂蘭 (Phaius flavus (Bl.) Lindl.).蘭科,地生蘭。植物體高約1米上下。假球莖卵圓形或呈有角之錐狀體。葉4-6片,長橢圓形至倒披針形,葉面略曲折。花莖自假球莖基部長出,粗壯。總狀花序具10-20朵花。花鮮黃,花徑約4.8cm;唇瓣黃白色,前緣為紅褐色,且為波狀皺褶;花距約1cm。黃花鶴頂蘭多見於海拔1,000公尺左右陰濕林下,常呈群集狀,盛花期在5月間。

創作規劃:藍腹鷴色彩豐富多變,展翅更顯威風,然因為白色紅色的肩羽與泛藍光其他身體上羽毛均為強烈色彩,在畫面上會形成黑色色塊的巨大落差,所以加入黃色鶴頂蘭搭配以達成三色平衡,紙材採用噴上灰藍色的雲肌麻紙,構圖採用大C包圍式,視覺由母鳥頭部眼神帶往雄鳥直至黃鶴頂蘭再引導至幼鳥部使畫面產生流動感,因為雄鳥色澤艷麗需先上色再調配周圍色度明度,所以由前景雄鳥部分開始局部上色,直到背景描繪賦色,最後用賽璐璐片切割型板遮蓋,再用噴槍修飾氣氛,前方土地也使用水干黃土色噴修,嘗試在工筆畫面上使用現代噴修技法,張開的雙翅展現雄鳥雄壯之氣勢,讓母鳥臣服深情對望。

 

 

彩羽鳴春(藍腹鷴.紅果野牡丹)   H×W:79x134cm

媒材:水墨、岩繪具、絹

建國營造董事長  陳啟德先生藏

清晨還未有遊客的福山植物園區散步步道中,可輕意遇見稀有的藍腹鷴出來覓食,不干擾不做出追逐動作,甚至會步行到你的腳邊,這行為讓人萬分感動,人與自然的互動該是如此。